剖腹產率高居不下原因何在?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50分報道,“懷孕,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天大的喜事。但對于現在的我,對于我們家,就是災難!”一位在網上頗具號召力的年輕媽媽近日發了這樣一個帖子,講述自己的危險經歷,并告誡準媽媽們能不剖就不剖。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產率高達46%,而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是15%。

  針對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山東煙臺市衛生部門近日要求下屬各級醫療機構嚴格控制剖腹產手術,爭取年內將剖腹產率控制在40%以內。煙臺市的這一做法一經公布便引起了各方爭議。

  剖腹產率居高不下,究竟是少數醫生為經濟利益而慫恿剖腹產,還是孕產婦家庭的主動要求?行政干預的方式能否降低剖腹產率?來聽今天的新聞正反方。

  剖腹產率高居不下

  正方:中國之聲觀察員 張彬

  反方:中國之聲觀察員 張春蔚

  爭論一:剖腹產率高居不下的原因是誰造成的?是醫院還是孕產婦家庭?

  張彬:目前的剖腹產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我覺得還是在醫院。我們知道有關剖腹產它對母嬰的影響,很多城市的白領女性尚且知道的不是很清楚,更何況我們國家還有大量的農村女性,她們了解剖腹產的相關情況只有一個途徑,就是在臨產前跟醫生的溝通,所以如果你醫院沒有盡到告知義務,沒有把剖腹產的風險告訴的很清楚的話,很容易誤導產婦。

  另外就是目前我們的醫療體制還有很多的問題,其中比如剖腹產的費用要遠高于順產的費用,在一個盈利的思維情況下,很多醫院就愿意給孕婦做剖腹產手術,而不愿意讓她自然生產。還有一個我們目前的情況,很多時候如果順產的話時間會很長,而且會有一定的風險,而剖腹產它作為一個外科手術的話,相對操作起來方式應該非常的簡便,所以有的醫生為了不愿意耗時間,或者不愿意承擔風險,就把剖腹產手術當做一個非常平常的生孩子的方式來運用,這種方式如果長期運用下去的話,不但對母體和胎兒未來發展不利,甚至在以后會影響到中國一代人的生長和發育。

  張春蔚:在我看來,我覺得占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來自孕產婦家庭。因為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并不是說我們大家很多人不知道剖宮產給孩子、給母親所帶來的各種影響,但為什么還這么難呢?我覺得第一,現在孕產婦的層次當中,80后已經占主要的了,她們本身就是獨生子女家庭出身的,本身對于疼痛感,對于這些東西它比較回避,而且還有,就是35歲以上的高齡初產婦也比較多,由于她本身條件不具備,她也是需要來進行剖宮產這樣一種狀況。也包括存在著一些生二胎的,對于一些生二胎的而言,她自己第一次是剖腹產,第二次也只能是剖腹產。在這樣一群人群的效應之下的話,衍生出來很多家庭,最后大家也認為剖宮產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更重要的一點,決定是不是剖宮產的并不是產婦一個人,是整個產婦的家庭,如果你順產的時候還會碰到一個問題,要大人還是要孩子,但是剖宮產的時候要大人和要孩子的這種難題其實是交給了主刀的大夫,我覺得它其實是大家共同回避責任,回避困難的一個必然的選擇。

  爭論二:降低剖腹產率單靠行政干預有效嗎?

  張彬:目前來講,我覺得行政干預是最直接有效的一個方法,在沒有其他的方式取代之前,我認為行政上的干預是直接能夠約束醫院和醫生的。我們知道行政干預這個詞不僅僅代表著一個文件下發,而是其中會有很多的手段,比如它要加強醫院和醫生對孕產婦的告知的義務,講解的義務,以及對她的具體的手術的監管體系,如果真的是高危產婦,比如高齡的,比如有一些骨盆畸形或者什么胎盤前置,需要進行剖腹產手術的,那么我相信有關部門會出臺一個細化的標準,它不在40%的行列里。但是如果說是一個身體也很健康,而且也是足月生產的一個健康女性的話,我覺得行政干預能夠約束起醫生,讓他們盡到更好的告知義務來減少剖腹產率的上升。

  張春蔚:在我看來,主管部門這樣一個意見,它僅僅是停留在一個指導意義上,你比如說在這個時候,病人家屬就是要求剖腹產,大夫的意見其實是次要的,而且多數情況下,有的人甚至要擇良辰吉日,而且很多的孕產婦要保持自己的形體,她這個時候又不愿意去側切,因為很多順產話有時候還碰到側切,她就只愿意在肚腹上有這么一道傷疤,而且今后也不影響她夫妻的生活,很多東西都是來自于模模糊糊的一種理想化東西,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只是說,我可以成為一個母親,但是我成為母親的方式要借助一些外力,而不愿純粹靠自己母親本身的這種女性的天性的東西來完成。所以我覺得,僅僅靠行政上去給它設一個指標,是不能夠改變一個社會上的主流趨勢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關注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