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指數別“攀高” 防曬要時尚有效
又愛又恨的防曬霜
在陽光下長時間暴曬會嚴重提高患上皮膚癌的風險。因此在夏季,很多人在出門的時候都會擦上一層防曬霜,減低陽光對皮膚的刺激,并希望借此預防皮膚癌。不過,防曬霜就像一把雙刃劍:盲目依靠它的人,涂抹后可能會導致皮膚過敏,甚至受損;只有了解它、懂得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防曬霜發揮真正功效。
防曬指數別“攀高”
在南京東路一家百貨商店,一樓化妝品專柜銷售人員告訴記者,6月中旬以來,防曬系列的化妝品日銷售額比平時多2倍左右。記者發現,粉餅也標有“防曬”功能,就連唇膏、潤唇膏都注明有“防曬”指數,而這些打著防曬旗號的化妝品賣得格外的好。
防曬化妝品,是否防曬指數越高越好?記者走訪多家商場發現,多數防曬霜的SPF值在20-30之間。也有部分品牌所標防曬指數已經超過30,有的甚至達到40、50。商場導購告訴記者,高倍防曬霜賣得非常緊俏。
據了解,化妝品防曬成分大都是由氧化鋅、氧化鈦等化學物質組成,很多人單純地認為SPF數值越高,防曬效果越好,其實不然。按照規定,防曬化妝品最高不能超過SPF30,如超過該標準是不符合要求的。
但市場上像 SPF35、SPF40、SPF50這樣的高倍數防曬品為何存在呢?專家表示,商家就是利用了人們普遍認為防曬指數越高防曬效果越好的心理,大力推銷SPF值偏高的防曬產品。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規定,防曬品的最高防曬系數不得超過SPF30。日常美白保養只要選用SPF值在8—15的防曬品,并不需要太高的防曬系數。只有從事經常性戶外活動,才用SPF值在15以上的防曬品,來抵擋紫外線對肌膚的損害。一味追求高倍數防曬霜,反而會造成肌膚不必要的負擔。
可致皮膚癌是危言聳聽嗎?
抹防曬霜不僅為了防曬黑和曬傷,也為了降低患皮膚癌的風險。但英國《每日快報》不久前報道稱,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在 《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雜志上發表新報告指出,防曬霜中某些化學物質本身就會導致皮膚癌。
研究人員表示,盡管目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防曬霜,但是皮膚癌病例卻日益增多。其重要原因可能就是防曬霜中的某些化學物質一旦被皮膚吸收就會成為致癌因子。
不過,美國的個人護理產品協會對這些研究表示質疑并指出,大部分防曬產品上市前都經過長期安全測試,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保護。
對此,專家說,如果護膚品中含有苯酚,的確會刺激皮膚,加速皮膚老化,甚至致癌。但在我國,大部分防曬產品都經過國家的嚴格檢測,不會含有苯酚;棕櫚酸的含量也肯定是在國家標準以下。
專家提醒,敏感膚質應選擇物理防曬霜。物理防曬霜主要成分多是氧化鋅和滑石粉,也因為這樣導致涂抹層較厚,透氣性較差,看上去總是白白的一層;化學防曬霜的成分標注上較復雜,通常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例如綠氨基苯甲酸等。化學防曬霜透氣性較好,涂抹后感覺輕薄許多。物理防曬霜對皮膚傷害較小,化學防曬霜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較大。不論哪種防曬霜,每天回家后一定要清洗干凈。
小編點評:雖然部分不合格的防曬霜會有增加皮膚癌的危險,但是防曬霜對防曬的效果還是非常理想的,不可因噎廢食。消費者一定要選擇大牌、合格且適合自己的產品,同時做到合理使用。
#p#副標題#e#
開車防曬:人和車都要穿衣
家住楊浦區的毛小姐最近總是被朋友問起“是不是去海邊度假了”,因為進入夏天以來,毛小姐的膚色明顯黑了一圈。毛小姐說,其實自己哪里都沒有去,還不是每天駕車上下班路上兩個小時被大太陽曬的。為了防曬,毛小姐也不是沒有做防護措施。她每天都涂著防曬指數高達40的防曬霜,但好像沒什么用。
專家指出,大家都知道,夏季如果去海邊,需要戴帽子穿長袖防曬,而像毛小姐這樣,每天長時間開車上下班的有車族,接受到的紫外線照射并不比去海邊少。所以,開車族防曬要“全裝備”。
專家建議,毛小姐應該在車內準備一件衣服,開車的時候穿在身上,遮擋住手臂和脖子等裸露部位。這衣服的選擇可是大有講究,選好了就具有防曬能力了。衣服的防曬能力,首先取決于衣服的質料,其次是色澤。比如,棉質衣服的SPF值大約為15-40;聚酯淺色衣服的SPF值大約為7-10;針織淺色衣服的SPF值大約為4-9。一件彩色的棉質T恤,它對紫外線的過濾效果要比白色的好,因此在駕車時穿上彩色的衣服便可幫你自我保護。另外,如果覺得穿整件衣服麻煩,對于裸露的臂部肌膚,市場上最新面世的輕薄的紗質披肩和套袖也是好選擇。
除了給自己穿上衣服,給愛車穿件防曬衣,也可起到讓自己防曬的作用。提到愛車的防曬衣,很多人會想到車膜。對于車膜,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人員表達過權威看法:汽車玻璃本身具有一定的防曬能力,可以過濾90%的UVB,所以只要有汽車玻璃做防護,U-VB導致曬傷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但汽車玻璃對UVA沒有防護能力。所以,車膜一定要貼,因為UVA會導致人的皮膚變黑和衰老。買車膜一定要買正品,不過現在市場上的車膜質量良莠不齊。記者建議,可以上網找大品牌的車膜店。現在大品牌的汽車貼膜都會開設官方網店,通過這些網店買的汽車貼膜就不怕買到山寨貨了,而且品牌還有指定安裝點。
防曬簾是今年市場上比較火的一種汽車“防曬衣”。防曬簾的樣式豐富多彩,有卷軸的、布條的、折疊式的。防曬簾與一般安裝窗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掛桿。汽車上安裝簾的桿子柔韌度高,可以根據車窗的弧度彎曲。普通棉布、絲質的簾子可以隨意拉動,方便簡單;卷軸式的簾子猶如畫卷,不用特意拆取,只需卷起來即可。
防曬板也是近年來才開始流行的,只需通過幾個吸盤,沾點水就可以將防曬板固定在車窗玻璃上。因為其簡單可愛的外形,很多年輕車主喜歡采用。
小編點評:當汽車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別忽略了這個小小的空間也受到紫外線的侵襲。
#p#副標題#e#
選太陽鏡健康第一
太陽鏡也叫遮陽鏡,用來遮擋陽光,以減輕眼睛疲勞以及強光刺激造成的傷害。太陽光線中含有強烈的紫外線,對人眼的角膜和晶狀體造成嚴重的損害,容易造成諸如白內障等眼部疾病。如今大氣層中臭氧層日漸稀薄,造成太陽光線中到達地表紫外線增多,同時因為夏季戶外活動較多的緣故,因此選擇佩戴太陽鏡的確是一種保護眼睛的不錯方式。
太陽鏡中的秘密
作為設計初衷是阻隔紫外線的太陽鏡,一般合格的太陽鏡的UV系數能達到UV385,對紫外線的過濾達到98%以上;好的太陽鏡的系數能達到UV400。因此,一款好的太陽鏡是能有效防止紫外線傷害眼睛的。
除了防紫外線,太陽鏡另一基本功能便是防強光照射傷眼。眼睛接受到的光線過多時,虹膜上平滑肌收縮,瞳孔變小,而收縮達到極限時會造成瞇眼;過于強烈的光線,例如陽光直射或白雪反光,虹膜收縮不及,就會造成視網膜的傷害。而好的太陽鏡可以濾掉絕大多數的入眼光線。
太陽鏡中有一種叫做偏光鏡。眩光或者某些特定波長頻率的光線會模糊人的視線,而偏光鏡利用偏光技術能除卻眩光,同時濾掉特殊頻率光線的干擾,有效降低眼睛對光線的不適感,并使視野更加清晰。
記者發現,在大部分的太陽鏡柜臺上,除了反光鏡來觀察形象外還會配有一塊特質畫板。當消費者佩戴上偏光鏡時,就會發現畫板上顯現出正常裸眼下看不到的圖案或文字,摘下來時就看不見了,這就是偏光鏡除去雜光后的效果。
如何合理選購
太陽鏡一般分深色鏡和淺色鏡:深色鏡有茶色系、灰色系和墨綠色系等,以灰色鏡最受歡迎,一般適宜戶外旅行及光線強烈的地方,這些顏色能有效降低陽光對眼睛的刺激;淺色鏡有紅色系、橙色系和黃色系等,以紅色系最為流行,一般不適宜陽光環境下佩戴,因為它們會讓陽光更刺眼。但在光線較暗的夜晚或陰暗室內戴它們時,不但不會讓光線變暗,還可以有使視線更清晰、明朗的作用。
專家表示,選購太陽鏡的時候要到自然光下試戴。最好是選擇在一天中光線比較強烈的時候,走到眼鏡店的外面來試戴太陽鏡,看地面不能有凹凸不平感,物體不能變形。而且選購時候一定要試戴看感覺是否舒適,不能有頭暈目脹的情況出現。
如同大多數時尚消費品一樣,不同品牌的太陽鏡,價格差異也是十分巨大。據營業員介紹,顧客青睞于價位在600到1000元左右的中檔款太陽鏡,尤其青睞進口太陽鏡。但同時也指出,進口太陽鏡和國產在質量上沒有本質的差別,進口鏡的質量可能稍好,但更多的賣的是品牌。
雖然夏天佩戴可以保護眼睛同時又時尚美觀,但同時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佩戴太陽鏡。有眼部疾病的人群,如青光眼,神經性視網膜炎或者有色盲癥狀的人最好謹慎選購太陽鏡。
小編點評:太陽鏡是很多時尚人士的必備單品,但如果夏季在室外使用,一定要購買合格的產品,不然損傷了眼睛就得不償失了。
#p#副標題#e#
防曬衣靠譜不靠譜?
防曬是愛美人士不變的追求,所以每年市場上都會有很多迎合需求的防曬產品出現,今年就流行各式各樣“防曬衣”。
淘寶上五顏六色的防曬衣賣得正火。記者在淘寶網輸入“防曬衣”三字,立即就顯示出40多萬個待售商品信息,價格也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不少網店的月銷數量少則幾百,多則上千。其中一家網店內,一款號稱原價298.9元的防曬衣限時打折標價98.9元,月銷量高達1萬多件。
防曬衣到底有多少防曬能力?記者發現,盡管很多店家的防曬衣都打出“防紫外線”的標語,但多數都沒有標注防曬指數。在號稱月銷售量達1萬件的防曬衣的“寶貝詳情”介紹中,記者通過衣服照片仔細辨認標牌上的信息,發現對于材質、面料、如何洗滌、品牌等也都沒有標注,其標牌上標注出來的都是英文,并且有些還是錯拼。淘寶店主對于防曬效果究竟能有多少也含糊其辭。當記者向這位淘寶店店主詢問衣服防曬指數是多少,店主回答“不太清楚,但肯定防紫外線,要不怎么能賣這么快呢”。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李寧、361度、Kappa等多家適合大眾消費的運動品牌店,店員均表示店內沒有所謂的 “防曬衣”,很多店員甚至對這個名詞都不甚了解。“防曬的沒有,防風的倒是有!”一個店員開玩笑道。
記者又查閱了有關資料,發現實際上對于“防曬衣”能否防曬的關鍵在制衣布料上。其生產原理簡單說就是在布料中加入防曬助劑,有時候還要將布料加厚,增加絲織密度。我國在2011年推出了《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 ,其中規定:防紫外線產品的UPF(紫外線防護系數)必須大于30,UVA(所有紫外線波段中對人體傷害最大部分)透過率小于5%。由于考慮到成本和舒適度,目前國內防紫外布料大多僅用于專業戶外產品,很少用于普通服裝。
小編點評:看來這防曬衣賣的還是噱頭。不過,即使一件普通的衣服也具有防曬效果。如果消費者不追求所謂“防曬”功能,大可以把防曬衣當做夏天的服飾搭配,穿一層總比肌膚裸露在外面好。
#p#副標題#e#
遮陽傘未必價高的好
一到夏天,超市、賣場和百貨商店的遮陽傘就會成為“明星產品”。除了名目繁多,價格還相差懸殊。不同價位的遮陽傘的防曬效果究竟有多大區別呢?
在置地廣場,記者看到,這里的遮陽傘有上百種,顏色與樣式也五花八門,但標價卻相差很多。即便同一柜臺,有的遮陽傘標價高達上百元,也有的只有幾十元。記者詢問售貨員“哪種遮陽效果比較好”,售貨員說“肯定是價位高的好”。
而在漢口路上的一家小店,在賣傘的貨架上擺放著二三十把傘。這些傘的價格低至20元,高則50多元。記者詢問店主,20元與50多元的遮陽傘有什么區別時。店員回答說,50多元的傘更加結實,而且防曬效果也更好。但記者仔細看傘上面的吊牌時,卻只看到生產廠家、傘面材料以及“防紫外線”幾個字外,防曬指數這個關鍵的信息并未標注。
到底什么樣的遮陽傘防曬效果更好?記者隨即在南京東路上采訪了10多位市民,有的表示 “按店員介紹購買”,有的說“價格貴的防曬效果會好一些”,還有的說“看吊牌說明,防紫外線指數高的效果就好”。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從2002年起我國實施 《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規定,UPF(紫外線防護系數)大于30才能防紫外線,當紡織品的UPF大于30,且U-VA(長波紫外線)透過率小于5%時,才能稱之為防紫外線產品。質量極佳的遮陽傘的UPF數值能達到50以上。防紫外線產品的標簽上應標有 《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評定》的編號“GB/T18830”,以及防護等級標志“UPF”。因此,一定要具有這些標識的遮陽傘才有很好的這樣效果。
但價格貴的遮陽傘并不一定遮陽效果好。遮陽傘的防曬效果跟涂層的薄厚與顏色有關。涂層厚的比薄的遮陽傘的防曬效果要好。一般深色的抗紫外線的效果好,如黑色、藏青色和深藍色等;而淺色中,淺藍色和淺粉色的抗紫外線效果較好。
小編點評:遮陽傘能否遮陽并非價格決定。至于為何有些遮陽傘賣得貴,賣的可能只是好看的花色,或者結實的手柄。不過,如果您只是想要遮陽的效果,還是要多留意傘面的涂層。
#p#副標題#e#
【名詞解釋】
SPF:防曬系數的英文縮寫,表明防曬用品所能發揮的防曬效能的高低。通常市場上常見的是15倍、20倍和30倍幾種。
UVA:長波紫外線,不被大氣層頂端的臭氧層吸收,可以穿透皮膚表層,一年四季都有。
UVB:中波紫外線,能導致皮膚被日光灼傷,大部分都被臭氧層吸收,在夏季比較多。
UVC:短波紫外線,大多數都被大氣層過濾掉,平時比較少見。
PA:專門抵擋UVA的防曬指數,強度以“+”來表示。
【延伸閱讀】
其實,最為普通的蔬果,會神奇地轉換成防曬物質,幫你無聲無息地防曬,而且不會被水洗掉。
西紅柿:西紅柿富含抗氧化劑西紅柿紅素,每天攝入16毫克西紅柿紅素可將曬傷的危險系數下降40%。熟吃比生吃效果更好。
土豆、胡蘿卜:其中的β胡蘿卜素能有效阻擋UV。
西瓜:西瓜汁中含有多種重要的有益健康和美容的化學成分,如多種具有皮膚生理活性的氨基酸。這些成分易被皮膚吸收,對面部皮膚的滋潤、營養、防曬、增白效果較好。
【特別提醒】
防曬產品并非萬能
需要提醒的是,防曬產品并非是萬能的,要防止曬傷,平時應該盡量避免長時間、經常性地在陽光下暴曬。尤其是皮膚比較白的人,本身的防曬能力相比皮膚較黑的人會差一些,更要特別注意。如果不小心曬傷了,皮膚出現明顯發紅的癥狀,可以在曬傷的地方敷冰袋并擦點含皮質類固醇激素的藥膏。但若曬傷比較嚴重,不但皮膚發紅發燙,還出現水泡、脫皮等癥狀,則要馬上到醫院就診,以免自行處理不慎引起感染甚至出現疤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微信公眾號